美元強勁,港匯承壓之下,套息活動增加,反映在近期香港銀行體系結餘走勢逐漸減少,疊加港股成交額萎縮,引發市場關注兩者的關聯度。
估勝觀察到,近期港股的走弱與香港銀行體系結餘的關係並不是最直接。

銀行體系結餘減少並非近期港股下跌主因 |拆解1
Hibor 與恆指關聯度低
估勝翻查歷史數據發現,若只是談及香港利率上行和港元走弱並非港股的主導因素。查閱1985年以來數據顯示,1個月Hibor與恆指月度收益的相關性僅為-7%,與恆生國企指數相關性為11%。
這是因為,現時港股市場中資公司佔到相當比例,因此香港自身的金融條件對於港股整體的影響並非單一主導因素,反而更應看重內地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和穩定發展的情況。
參考2017年港股走勢,當時美聯儲加息和縮表、港元整體走弱且拆息抬升,但海外資金依然持續流入,推動人民幣走強和港股市場大漲。
銀行體系結餘減少並非近期港股下跌主因 |拆解2
內房內銀近期最影響港股走勢
內地爆發「爛尾樓」停貸斷供潮,中國銀保監會與住建部及人民銀行推進「保交樓、保民生、保穩定」工作, 7月19日,主板成交額再縮至839.8億港元,自本年5月4日以來最淡靜,反映市場觀望中央「維穩」的成效。
估勝認為,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重視,有望減少「爛尾樓」出現。官方不會讓問題變為危機,「骨牌效應」進而引發金融系統的不穩定,相信機會不高,惟可以預期內銀本年業績或有影響,可留意下月底內銀業績公佈後,後再考慮「撈底」。
但估勝從另一角度考慮,放貸的門檻會提升,此舉將至或對於財務狀況較穩健的國有大型房企來說,影響並不大,如近期可見越秀地產(123.HK)走勢強於整個板塊,但對於仍存在「缺水」問題的中小型房企來說,發展或更難。

銀行體系結餘減少並非近期港股下跌主因 |關注1
本地銀行股短期或反彈
筆者7月20日執筆之時,金管局在當日凌晨再度承接港元沽盤,參考金管局網站數據的預測,本港銀行體系結餘將於周五(22日)後跌至1,760億港元。2018年9月,銀行體系結餘跌至約500億元時,香港銀行將最優惠利率(Prime rate)加0.125厘。
按現時金管局承接港元沽盤的路徑,最快在8月可見,本港銀行體系結餘或跌穿1000億港元,相信屆時1個月港元拆息(Hibor)上調壓力便會較高。當1個月港元拆息持續在1.5厘之上,最優惠利率(P)便有機會上調。
估勝認為,今日本地銀行股炒作與憧憬P快上調有關,早前受「爛尾樓」事件拖累整體港股銀行股估值有所下修,現時加P預期升溫之下,本地銀行股或有炒作,但要留意本地銀行股業務中內地貸款的佔比,這是短炒這類股的最大風險之一。
最近信貸評級機構穆迪就發表報告,指出對內地貸款敞口較高的香港銀行,所面臨的風險會較其他銀行高。不過,去到2021年底,與2015年比較,有四分之一的港銀已縮減其內地貸款。雖然敞口下降,但仍不能排除因此而繼續下修估值的可能。
利益申報:
筆者為證監會持牌人,於本文章刊登之時,筆者個人或/及其客戶可能隨時買入或賣出相關證券及衍生工貝。

筆者: 估勝!
筆者介紹:
在下估勝,紅褲仔出身,由財經記者到分析員,對投資/投機有獨特見解,擅長分析個股轉勢機會。估勝分別在2020年、2021年耀才證券股神爭霸戰獲殿軍、季軍殊榮。
以上內容由估勝提供
想買賣美國國債、買吓ETF,收息股,記得留意證券平台安全性及手續費,慳返唔少投資成本!IB盈透證券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券商,買賣美股,外匯兌換點差少,手續費便宜,交易佣金低至0.08%,買收息產品,更免收代收股息費,更可投資包括港股、美股、ETF、債券、基金、指數、CFD等等金融產品,是不少投資者首選證券商。現時*IB開戶可以獲迎新優惠。
相關文章:
銀行體系結餘是什麼?為何銀行體系結餘快穿2000億?
-
香港銀行體系結餘多少?
筆者7月20日執筆之時,金管局在當日凌晨再度承接港元沽盤,參考金管局網站數據的預測,本港銀行體系結餘將於周五(22日)後跌至1,760億港元。詳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