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中和是什麼│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於2022年11月20日在埃及閉幕後,達成歷史性協議,全球各國將於2050年如期實現碳中和的目標。該共識達成後,各國政府將制定不同國內政策或對外合作以實現碳中和。碳中和是什麼?將會如何影響我們?碳中和概念股有哪些?
內容目錄
碳中和是什麼│碳達峰與碳中和
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(COP 27)是繼2015年《巴黎協定》以來最重要的全球氣候會議,該會議以碳中和為核心,制定多個國際合作項目與檢討,以深化各國、全球性、區域性的碳中和目標。大會於埃及落幕後,確定各國將繼續遵循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、區域性碳中和計劃合作。而這次舉世矚目的會議中,最重要即是「碳中和」,到底何謂碳中和呢?
碳達峰、碳中和
「碳」中和的碳,即是二氧化碳為代表的溫室氣體,這些溫室氣體引發地球一系列變化。
碳達峰,係指當碳排放達到峰值之後進入平穩下降階段;
碳中和,則指將一定時間內,全社會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透過植林、節能減碳等形式抵銷,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過程。
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,除了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,還要增加植物碳吸收,發展碳捕集與封存技術,最終實現排放量與吸收量的平衡。
植物碳吸收 植物能夠吸收過量的碳排放,植物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吸收以後,透過光合作用釋放氧氣。 碳捕集與封存 (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, CCS) 又稱作負碳技術,收集從污染點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,再將它們運輸到封存地點,使其長期與空氣隔離的技術。 汙染點,例如發電廠等。
碳中和是什麼│溫室氣體
溫室氣體有哪些?
地球99%的大氣由78%的氮氣和21%的氫氣組成,這兩種氣體並不會產生溫室效應。
根據1997年聯合國氣候化綱要公約框架簽訂的《京都議定書》,明訂針對6種溫室氣體進行削減,分別是二氧化碳(CO2)、甲烷(CH4)、氧化亞氮(N2O)、氫氟碳化物(HFCs)、全氟碳化物(PFCs)及六氟化硫(SF6)。
根據研究,如果以1公斤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為基準,則甲烷是二氧化碳的21倍、氧化亞氮(N2O)是310倍、氫氟碳化物(HFCs)是140~11,700倍、全氟碳化物(PFCs)是6,500~9,200倍、六氟化硫(SF6)是23,900倍。在這6種溫室氣體中,溫室效應最弱的是二氧化碳。

然而,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卻遠遠超過其他溫室氣體,引起全球溫室效應最為顯著。以中國為例,2010年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為105.44億噸,其中二氧化碳占比為82.6%。因此,聯合國將解決氣候變暖的關鍵聚焦於降低二氧化碳。
溫室氣體不僅排放量超出環境負荷,其最大特點是生命週期穩定,短則如甲烷12年,長至數百年。其中,二氧化碳的生命週期達到50~200年,換句話說就是一旦二氧化碳經排放,則其能夠穩定在大氣中存在50~200年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由於各國陸續工業化,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,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快速增長,而其存續期間又很長,碳中和的目標也逐漸擴大到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,減少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,則稱為「淨零」。在淨零之後,則是「負碳排」,實現減除的二氧化碳元超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。

溫室氣體排放來自哪些行為?
溫室氣體主要來源是人類的能源活動、工業生產過程、農業活動、廢棄物處理等行為。自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,溫室效應不斷累積,尤其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,汽車、飛機、發電廠等出現,使用大量的石油與煤,導致排放過量的溫室氣體,為造成全球溫室效應的主因。
不同的溫室氣體來自不同的活動,下列為簡表:
溫室氣體 | 來自活動 |
二氧化碳 | 燃燒化石燃料排放 |
甲烷 | 反芻動物(綿羊、母牛等)、垃圾掩埋場排放 |
氧化亞氮(N2O) | 農業肥料、畜牧肥料使用過程排放 |
氫氟碳化物(HFCs) | 冷氣、製冷設備排放 |
全氟碳化物(PFCs) | 鋁產業排放 |
六氟化硫(SF6) | 開關設備排放 |
三氟化氮(NF3) | 電腦製造過程排放 *為第七大溫室氣體,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17,000倍,生命週期達到550年 |
碳中和是什麼│中國與香港的碳中和政策
為了因應聯合國制定的碳中和目標,全球主要國家分別設定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標,中國做為聯合國五常之一,制定了一系列碳中和框架。特區政府也將遵循該框架進行地區能源、產業等系列政策。
中國的碳中和框架
中國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將於2030年前努力爭取二氧化碳達到峰值,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。簡單而言,即是中國要在2030碳達峰,2060碳中和。
據2021年《國務院關於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》,將碳中和政策分為4大階段。
第一階段 2021~2030
核心目標為碳達峰,從高碳經濟轉向低碳經濟。
到了2030年,非化石能源電力應占總電量50%,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約25%,單位能號二氧化碳強度年下降率從當前1.2%上升到2.0%。
第二階段 2031~2040
核心目標為碳排放量大幅下降,基本實現低碳產業經濟社會體系。
第三階段 2041~2050
核心目標為主要產業──尤其是能源業──碳排放降至趨零。
第四階段 2051~2060
實現碳中和目標,基本建成零碳產業、零碳經濟、零碳社會、零碳國家。
中國如何實現碳中和?
根據國際能源署調查,中國碳排放主要由電力行業占比50%、工業36%、交通業8%、建築業5%。因此,實現碳中和有下列5大途徑:
- 發展新能源、再生能源
中國是全球主要能源生產與消費國,煤碳產量與消費量是世界領先,石油、天然氣是世界前三消費國。同時,中國新能源增長也是全球領先(次為歐洲和美國),比如全球光伏、風電總裝機量與全球電動汽車電池產能都占主導地位。
目前,中國新能源裝機量、發電量、利率用均穩步提升,未來將改能源結構體系,採用多能協同形式發展。 - 綠色建築
國務院2021年發布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,表明2025年城鎮新建建築將會全面執行綠色建築標準。
建築減碳是主要目標之一,具體方式包括建築節能,如屋頂光伏、生物質供能,以降低建築碳排放量和化石燃料消耗;其次還有使用新型牆體材料等綠色建材,以減少建材消耗,還能提高排水系統節水效率,降低水資源消耗。 - 綠色交通
電動車是綠色交通的主要舉措之一,未來全球都將加大投入電動車、氫燃料汽車、充電站、加氫站等相關設施。
2022年財政部發布《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》中,表明將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,推動電動車發展。同年,商務部、工信部、農村農業部、國家能源局共同發布《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通知》,鼓勵各地發展更多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,以此推動農村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,改善新能源汽車的使用環境。 - 負碳技術
負碳技術,即是文首提及之「碳捕集與封存(CCS)」,其主要作用為減少大氣中已排放的二氧化碳,是實現淨零碳排和控制氣溫持續上升的主要技術。
2023年國務院印發《質量強國建設綱要》,表明加快低碳、零碳、負碳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,建立健全的碳達峰、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,推動國際互認的碳計量標準、碳監測、效果評估機制。 - 工業互聯網
中國是製造業大國,而工業和製造業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巨大,未來將陸續淘汰高耗能產業,向高端製造、綠色低耗能產業發展,以實現工業轉型,包括可再生能源、數字化自動化領域(智能製造)。
香港碳中和政策
2021年,香港特區政府公布《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》,將本港碳中和定在2050年,涵蓋4大目標與具體的民生政策。
目標一 淨零發電
2035年之前不再使用煤炭,增加可再生能源7.5%~10%,往後再提升至15%;試驗使用新能源和加強與鄰近區域合作,在2050年達到淨零發電目標。
目標二 節能綠建
推廣綠色建築,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益、加強實行低碳生活,減少建築物體整體用電量,實現2050年商業樓宇用電量較2015年減少30%~40%,住宅樓宇用電量減少20%~30%,並2035年達到上述目標之一半。
目標三 綠色運輸
推動車輛、渡輪電動化,發展新能源交通工具、改善交通管理措施,實現2050年前車輛零碳排、運輸界零碳排的目標,並2035年停止登記燃油和混合動力私家車,推廣電動巴士與商用車輛。未來三年(即2022~2024)與專營巴士公司和其他持份者合作,試行氫燃料電池巴士及重型車輛。
目標四 全民減廢
實現2050年前廢物處理之碳中和目標,特區政府致力在2035年之前發展足夠轉費為能設施,擺脫依賴堆田區處理生活垃圾,加強減廢回收,預計在2023年落試垃圾收費、2025年起分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。




碳中和是什麼│綠色金融與投資機遇
碳中和的背後是國與國之間的政治、經濟、科技、製造能力的競爭,對一國的發展不僅是升級,更是重構。當一個國家已決定走上脫碳之路,產業格局將會進入短期動盪、長期更替,勢必會有新產業出現,也會有現有產業被替代消失。不論是否有投資,碳中和都將影響每個人。
與碳中和時常掛鉤的是綠色金融,要發展碳中和則需要社會參與投資,政府能夠直接投錢的部分只佔一小塊,更多是需要社會企業的廣泛參與。可以說,碳中和是目標,綠色金融則是手段與支撐。
碳中和與綠色金融能夠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,在低碳領域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與創業機會,帶來經濟競爭力的提升、社會發展、環保的多重效應。在高碳領域則能引導產業升級,比如高碳企業接受低碳轉型則能獲取外投資或融資,企業為了生存則必須升級製造能力。
在投資機會方面,綠色金融則涵蓋股票、基金、融資、債券等金融產品,投資人可以朝碳中和概念產業多加研究,但要記得碳中和將貫徹到2060年,即碳中和將是會延續到2060年的長期投資。
碳中和概念股│中美碳排放現況、碳中和概念股一覽
中國
中國是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、人口第一大國、2021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貿易國,因此也是全球最大溫室氣體排放國,佔全球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,由於生產對煤碳的高度依賴,碳排放還在增加。
目前, 北京環境交易所已發起「中國碳中和聯盟」,為國內首個碳中和企業聯盟組織。此外,「全球碳中和開放技術聯盟」於2022年成立,由騰訊、阿裡、微軟(中國)、百度、京東等數家企業自發性參與。
積極參與碳中和目標的企業舉例:
-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(0386.HK):專注於化石燃料的氫氣生產,增加氫氣輸出與發展負碳技術,致力2050實現碳中和
-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(0857.HK):著眼於提高天然氣產量,促進新能源、油氣協調發展業務與負碳技術,並促進石油戰略繼承格局的形成和天然氣機緣的新業務領域,致力2050實現碳中和
- 中國建築國際集團有限公司(3311.HK):實施綠色採購、建地電氣化、節能節水、廢棄物管理、加強碳相關信息披露、採用厭氧分解技術,將廚餘轉化生物氣發電,剩餘物加工成肥料,致力2060實現碳中和
- 中國工商銀行(1398.HK):向全球30項可再生能源的專案開展投融資、加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組(TCFD)、《負責任銀行原則》與綠色融資原則(GIP)簽署人、遵守綠色信貸準則,致力2060實現碳中和
- 中國建設銀行(0939.HK):制定綠色信貸白名單,對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行業給予優先支持、推出「碳惠貸」,為節能技改企業提供融資,致力2060實現碳中和
- 中國平安保險(2318.HK):規避環境破壞相關業務,研發與推廣綠色金融產品,包括保險、投資與信貸、堅持綠色運營,包括節能、購買綠電與自發綠電,致力2030實現碳中和
美國
美國是全球最大經濟體、世界第二大工業國,也是全球最大人均碳排放國家。為維護發展利益,1997年美國是世界上少數拒簽《京都議定書》的大國,2017年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2015年《巴黎協定》,2021年拜登總統宣布重新加入該協定,並承諾美國將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。
2022年8月,美參院批准7兆美元的「重建美好未來方案」(Build Back Better Plan),為美國建國240年以來最大的氣候投資法案,此外還提供114億美元的發展中國家碳中和支持援助計劃。
企業方面,微軟串聯NIKE、星巴克、聯合利華等產業龍頭成立「Transform To Net Zero」,推動各產業在碳中和和淨零的轉型。
積極參與碳中和目標的企業舉例:
- 蘋果(APPL.US):實行Power for Impact計劃,增加使用再生能源的供應商,並要求現有供應商轉換至再生能源,致力2030實現碳中和
- 微軟(MSFT.US):內部碳稅政策、採購再生能源、幫助全球供應商和客戶減少碳排放、撥款10億美元設立氣候創新基金,致力2030實現負碳排
- Alphabet(GOOGL.US):建設碳信用、提供員工電動車充電站、100%採購再生能源、塑料產品使用至少50%可回收、可再生材料與減少包裝塑料、實現零垃圾掩埋,致力2030實現淨零與全天候無碳能源運營
- 亞馬遜(AMZN.US):2025年前實現100%再生能源生產、投資循環經濟相關公司、成立「Frustration-Free Packaging」、「Ship in Own Container」等計劃以減少產品包裝,致力2040實現淨零
- AT&T(T.US):採購再生能源、提供氣候解決方案所需的ICT通訊技術與連網,後者可幫助運輸、能源、製造、農業等環境足跡較大的行業減排、加大電動車採購與相關設備、減少HFCs等製冷劑使用,致力2035實現碳中和
- 摩根大通(JPM.US):加速部署清潔能源方案,包括發行綠色債券、貸款、支援永續基礎設施建設、為創新清潔技術公司募資,企業已於2020實現碳中和,2021年更撬動1000億美元用於支持氣候行動
➤相關閱讀:
ChatGPT概念股│AI投資狂潮!美股、港股、A股有哪些概念股?科技巨頭最新動態!
【IB開戶優惠2023】IB迎新、轉倉送HK$2600 HKTVmall禮券(持續更新)
基金投資入門2023│基金是什麼?種類、特性、獲利來源教學!如何選擇基金?15間基金戶口比較
Interactive Brokers 可買購買碳中和相關金融產品,美債手續費更平,低至US$5!
現在開戶【IB盈透證券】,領取高達$2600迎新獎賞☀
想買賣美股、收吓股息,記得留意證券平台安全性及手續費,慳返唔少投資成本!IB盈透證券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券商,買賣美股,外匯兌換點差少,手續費便宜,交易佣金低至0.08%,買收息產品,更免收代收股息費,更可投資包括港股、美股、ETF、債券、基金、指數、CFD等等金融產品,是不少投資者首選證券商。現時*IB開戶可以獲高達$2600迎新優惠。
常見問題
碳中和是什麼?
指將一定時間內,全社會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透過植林、節能減碳等形式抵銷,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過程
香港和全國的碳中和目標落在何時實現?
全國:2030碳達峰,2060碳中和
香港:2050碳中和